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小窍门 > 科普答疑

无症状感染者要上报吗 全国无症状感染者人数有多少

时间:2020-04-02 18:07:56 来源:趣丁网 作者:丸子

我们都知道,无症状感染者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部分人群,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类人群,他们虽然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但是并没有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和一般人一样。那么无症状感染症要上报吗?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无症状感染者要上报吗 全国无症状感染者人数有多少1

无症状感染者要上报吗

“无症状感染者”进入每日通报。

无症状感染者需要通报,也会通过数据公示,3月31日,国家卫健委称,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要在两小时内直报。

近期,多地接连报告境外输入的无症状感染者,国内近日新增的确诊病例中也有被无症状感染者传染的患者。此前无症状感染者既不作为确诊病例计入疫情数据,也没有专门的相关通报,可以说是疫情数据中的隐形区域。随着疫情进入清零阶段,无症状感染者所引发的风险也进一步暴露,进而引起了部分民众的恐慌。

唯有公开透明才能避免恐慌蔓延。3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局长常继乐针对公众关注的无症状感染者情况表示,从4月1日起,将在每日疫情通报中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报告、转归和管理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据卫健委通报,截至3月31日24时国内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为1367例。

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由模糊不清转为公开透明,不仅是对社会关切的有效回应,也是根据疫情发展情况所作出的及时调整。应该看到,和疫情的其他领域一样,人们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认识同样有个逐渐加深的过程。无症状感染者身上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时间、进展情况、传染能力究竟如何,都需要数据的积累和研究的突破。如今,其真实面貌被人们发现,应对便更为有效,对此我们应积极看待。

无疑,无症状感染者数据出现在疫情报告上,将令各地处于清零阶段的疫情数据“更不好看”了,但这正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求真务实精神。近日中央一再强调,禁止各地为追求零病例而瞒报漏报。李克强总理在3月23日的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疫情统计数据一定要及时真实准确,千万不能为追求零报告而瞒报漏报。此后的3月30日,领导小组会议又再次指出,各地要坚持公开透明发布信息,不允许为了追求病例零报告而瞒报漏报,这既有利于引导公众做好防护,也有利于积极有序推动复工复产。

无症状感染者要上报吗 全国无症状感染者人数有多少2

全国无症状感染者人数有多少

截至4月1日24时:1075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5例,其中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7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9例(境外输入转为确诊9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338例(境外输入解除医学观察12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075例(境外输入226例)。 

截至3月31日24时:1367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30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例,当日解除隔离302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367例,比前一日减少174例。

截至3月30日24时:1541例

截至2020年3月30日24时,接受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为1541例,其中境外输入205例。

无症状感染者要上报吗 全国无症状感染者人数有多少3

怎么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回答,关于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一般指没有临床症状,没有发烧、咳嗽等临床症状,但他的标本检测是阳性,这些人称之为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四个来源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第一,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中间可能会发现一些这样的人。第二,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开展的主动检测,也可能发现这种无症状的感染者。第三,新冠肺炎病例传染源追踪中对暴露人群的主动检测。第四,部分有新冠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员的主动检测。

曾益新说,无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尽管没有症状,但核酸检测是阳性,有排出病毒的可能性。尽管他没有咳嗽、发烧这样一些临床症状,但有可能排出病原体,排出病毒,有可能引发传播。因为他没有打喷嚏,没有发烧,这种概率可能会小一些。

怎么防范无症状感染者

健康人群如何防范“无症状感染者”?张文宏说,防范有症状、无症状感染者,对于健康人群所采取的防范措施来讲,是没有差异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还是要提高一份警惕,在全球疫情没有完全结束之前,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必要的时候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我觉得这些方法应该是大家可以长期坚持的。”

如果你有接触过感染者或到访过疫情较重的地区,请配合当地的政策做好隔离、检测等。

用户评论

注: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类排行
查看更多
  • 生活妙招
  • 家居保养
  • 衣物护理
  • 低碳环保
  • 安全急救
  • 生活用品
  • 防骗技巧
  • 科普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