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小窍门 > 科普答疑

疫情期间可以放鞭炮吗 放鞭炮能杀死冠状病毒吗

时间:2020-03-06 19:43:24 来源:趣丁网 作者:丸子

我们都知道,放鞭炮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放鞭炮,尤其是在春节的时候。最近网上有人说放鞭炮有助于消灭病毒,那么放鞭炮真的能杀死空气中的病毒吗?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疫情期间可以放鞭炮吗 放鞭炮能杀死冠状病毒吗1

疫情期间可以放鞭炮吗

疫情期间是不能放鞭炮的,尤其是市区。

其实不管疫情不疫情,政府本来就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啊,就算有些地方也放,那也是监管部门睁一眼闭一眼,总是放一下就算了。再说了,疫情期间就不要再污染空气了。

在古代,放鞭炮就有驱逐瘟神的含义。传统鞭炮是由硝石、硫磺、木炭等混合制成,有人认为放鞭炮后产生硫化物,可以杀灭病毒,这其实是不能的;此外,燃放鞭炮还可能会造成颗粒物污染,危害更大。

燃放鞭炮的本质是硝石、硫磺、木炭等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以及含有各种金属化合物的粉尘。

疫情期间可以放鞭炮吗 放鞭炮能杀死冠状病毒吗2

放鞭炮能杀死空气中的病毒吗

不能抑制病毒,反而会对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

这两天,网上流传一篇《上海防疫专家:建议疫区燃放烟花鞭炮消除“气溶胶”中病毒》的文章。文章称,卫生防疫专家在上海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新冠肺炎传播途径还包括气溶胶传播……在大空间防治中用气态化合物进行灭菌,最好的措施就是燃放烟花鞭炮。

然而经查证,在上海近期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没有任何人提出过“建议疫区燃放烟花鞭炮消除病毒”的说法。烟花鞭炮产生的烟雾并不能够抑制新冠病毒,反而会对人体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甚至加重感染风险。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二氧化硫,人体接触后可引发皮肤、眼睛等粘膜的刺激与炎症,吸入二氧化硫会严重削弱或破坏呼吸系统的免疫功能和防御能力,诱发、加重各种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呼吸道损伤,是人体应当避免接触的物质。

此外,气溶胶传播要同时满足密闭空间、较长时间、高浓度病毒这三个条件,在极端条件下才有传播的可能性。通风条件良好的日常生活中气溶胶传播可能性小。

放鞭炮的危害

1、容易引起火灾和伤人事故。近距离燃放鞭炮将可能造成耳膜的永久性伤害,特别是现在市场上的鞭炮大多违规使用白火药(高氯酸钾),爆炸威力和响度都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应当使用的黑火药。

2、污染空气和城市环境。有关专家说,烟花爆竹燃放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物气体和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刺激性和腐蚀性极强的酸性氧化物,大量燃放鞭炮时,如果适逢无风或低气压的天气,一时无法飘散,就会强烈地刺激人的呼吸,使人咳嗽,引起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3、噪声扰民。“一家燃放、四邻不宁”,烟花爆竹燃放产生的震耳欲聋的巨响使老人难以安睡,病人胆战心惊,学生无法静心学习、休息。

疫情期间可以放鞭炮吗 放鞭炮能杀死冠状病毒吗3

放鞭炮注意事项

放鞭炮虽然是传统的过年习俗,但是每年都有因为放鞭炮而受伤或者导致火灾的现象发生。因此,人们应该严格遵守地方法则,在允许放鞭炮的地方才放,不允许放鞭炮的地方坚决不放。同时还要注意以下的注意事项。

1、孩子必须在父母的看护下放鞭炮。 父母应该注意,年龄太小的孩子不宜放鞭炮,而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也应该在长辈的监护下放,防止发生意外。有的孩子害怕鞭炮等声音,家长在放鞭炮时,还应该将孩子抱离声音源,防止鞭炮爆炸声吓到孩子。

2、远离易爆物品。 放鞭炮时应该远离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气罐等,一旦发生危险后果将不堪设想。

3、人群远离。 燃放鞭炮时,人应该尽量远离,不可因为好奇而凑近。鞭炮声过响的话,还应该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4、放置稳当后再燃放。 在燃放鞭炮时,应该将鞭炮高高挂起或者放置在安全的空地上。同时要注意周围是否有人,有人的话千万不能放。在放鞭炮时,千万不能用手拿着放,否则鞭炮在极短的时间内容易燃爆,后果不堪设想。鞭炮通常用香条点燃,很少用打火机、火柴点燃,使用明火应特别注意。

5、过一会再走近。 鞭炮点燃之后可能会存在暂时没有爆炸的鞭炮,要过一会再走近,不要立刻走近,最好过15分钟之后再走近检查情况。

6、选购正规的厂商生产的鞭炮。 在购买产品时要选择经检验合格的正规工厂生产的花炮产品。在放鞭炮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燃放规则进行。由于放鞭炮会给空气带来严重的污染,包括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人们的听力,影响睡眠,造成疲倦,让人感觉易怒、急躁等。因此,人们应该少放或不放鞭炮。

用户评论

注: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类排行
查看更多
  • 生活妙招
  • 家居保养
  • 衣物护理
  • 低碳环保
  • 安全急救
  • 生活用品
  • 防骗技巧
  • 科普答疑